第二百六十三章 反击! (中)(1 / 2)

反击!

号角已经吹响,在经历了最艰苦的防御战之后,百战军大反击正式拉开帷幕!

九江、梅花洲......两个方向同时展开攻击!

火炮开始喷射出怒火,一阵一阵不断轰击着敌人军营,而在此之前,为了取得九江,湘军已经整整轰击去了十余万斤火药,五十万斤枪子。

这几乎就是满清的全部力量了,整个家当都已经被搬到了九江!

而一直非常依赖火器的百战军,在和湘军的炮火对决之中,似乎完全落了下风,完全的被湘军压制住了.......

但是非常清楚百战军实力的康雪烛,却知道这并不是百战军的全部!而此时,自己的这一担心终于得到了印证。

一直在那坚持隐藏自己实力的炮火,张开了血盆大口,似乎要一口就把面前一切吞没,把对面的敌人彻底淹没在炮火之中。

“轰隆隆”的声音,从第一声开始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一阵接着一阵,不断摧毁着湘军军营里的一切......

“大人,百战军炮火太猛,弟兄们伤亡实在太大了,恐怕要坚持不住了!”

康雪烛冷冷地看了一眼说话的人,面上没有任何一点感情:“当初百战军是怎样顶住的,你们也都给我怎样顶住!后退一步者,格杀勿论!”

说着看了一眼身边部将,部将会意,很快带过了一名之前被抓住的百战军俘虏,康雪烛来到军前,看着那些有些惊恐的湘军士兵,听着外面隆隆炮声,接过了一把大刀:

“康雪烛在此,今日我与尔等同生共死,不得后退半步,有退后者皆死!且先杀将立威,以宣我湘军勇名!”

说着大刀扬起,狠狠一刀落下........

当那颗头颅滚落到地上的时候,康雪烛的心却忽然跳了一下,因为他发现,这颗头颅居然还睁着大大的眼睛......

.......

战争让曾国藩失望,也使其充满痛苦。痛苦在于,曾国藩不得不改变自己;而自己,又不满意,甚至厌恶这种改变。多年来理学的熏陶,已让曾国藩习惯于用荣辱感以及道德的是非标准来判断问题,对待任何事情,都力求在道德范围之内,争取做到中庸完美。

在某种程度上,曾国藩甚至算得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保守的道德主义者。但战争让曾国藩的经世之心遭遇了阻力,在更多的时候,曾国藩不得不屈从战斗本身,以胜败来约束自己的行动。

战争的目的就是全力争胜,在这样的根本面前,曾国藩不得不让自己的内心和行为扭曲,不得不让道德和荣誉妥协,不得不向那个庞大而腐朽的官场妥协。

.而现在,战争让曾国藩充满了失望。这种失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对战争的胜负或者结果,而就是对战争本身。

湘军出道以来,把各地的战场都算上,几乎是三日一小打五日一大打。苍山洱海,残阳如血,其残酷程度、激烈程度,都非常人所能想象。曾国藩把战争比作‘血肉磨坊‘,它的残酷让曾国藩触目惊心。尤其是对人性在战争中的扭曲和丑陋,曾国藩更感绝望。

在和平环境里,人性,至少还有边缘和底线,轻易之间,是不突破底线的;但在战争中,人性之中的凶残与丑陋几乎无法控制。平日里曾国藩孜孜追求的清明和理性,在战争的环境中,更是无从谈起?

战争如此的凶残和暴戾,想起来,就让曾国藩心惊肉跳。

战争让曾国藩失望,也使其充满痛苦。痛苦在于,曾国藩不得不改变自己;而自己,又不满意,甚至厌恶这种改变。多年来理学的熏陶,已让曾国藩习惯于用荣辱感以及道德的是非标准来判断问题,对待任何事情,都力求在道德范围之内,争取做到中庸完美。在某种程度上,曾国藩甚至算得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曾国藩清楚地知道,要赢得战争的胜利,自己的手下尽量地少牺牲,他必须得委屈自己。曾国藩困惑的根本在于,即使是这场战争胜利了,这个庞大的帝国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和进步。自己牺牲一切拼命来维系这样的道统,又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呢?

让曾国藩感到失望的还有自己的部下。一开始,曾国藩对于自己组建的湘军,还抱有理想化的成分。在他看来,自己亲手建立的军队应该是一支纪律严明、爱民如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武装力量。

在这支军队中,各级军事将领应该不为名不为利,以天道作为自己的责任。因此,曾国藩一开始就让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读书人担任湘军的各级指挥者,想以文化和道德的力量来塑造军队之魂。

但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之后,曾国藩越来越不能容忍这支军队的不断的失败了。

曾国藩之所以如此失落,是因为就在不久之前,自己刚刚得到了一个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

武昌已经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