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走了之后剩下的几位大厨可犯难了,马文升来自禹州他们都知道,并且他们几个都是来自河南,做的也都是河南菜,但是这个禹州菜他们还真的不会啊。
“老夏,怎么样,你会做吗?”那个姓黄的厨子朝旁边一人问道。
被称作老夏的那人摇摇头,“不会。”
“老康?”
“不会。”……
几人交流下来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会做禹州菜,不是他们学艺不精而是他们真的没有听说过禹州有什么特色菜,都没听说过让他们怎么做?禹州倒是有一些有一点当地特色的菜肴,不过名气却没有,所以即便是都来自河南的他们也没有听说过。
“怎么办,要不我们给马大人做点其他的?”叫老夏的厨子提议道。
“恩恩,不行。”几人全都摇头。要是其他人就可以这样打法了,但是这是给吏部尚书做的,可不能这样做。
最后几人也没办法,“还是找东家吧。”
刚巧今天朱厚照来了这里所以木拓也一直在这家店里面,几人很快便找来了木拓。
“你们都不会做吗?”看着几位大厨,木拓问道。
被木拓这么一说几人都感觉有点丢脸,他们几个最初来的时候可是号称只要是河南菜他们都会做的,但是现在客人点了个禹州菜他们便不会了。
“东家,不是我们不会做,而是那个禹州真的没有出名的特色菜,所以,所以……”
禹州历史上最出名的特色佳肴叫做禹州十三碗,不过这个东西现在还没呢,最起码要在等几十年才会出现。因为这个菜是嘉靖朝才出现的。
相传嘉靖皇帝曾巡视禹州,为体察民俗民风,召乡下名厨为其操办地方特色菜肴,乡厨急中生智,将民间操办喜事的地方特色菜“十三碗”精心调制,献于圣上,嘉靖皇帝品后大为赞赏,赐名水席。后来在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才形成了现在禹州最著名的禹州十三碗。这个时候这个名品还是最初的形成阶段,几位名厨当然没有听说过了。
“让我好好想想。”木拓听了之后也理解几位厨子的难处,毕竟没有名气的东西除了当地人还真不一定有人会做。但是现在总不能派人跑到禹州去请一个当地人回来吧,那样的话黄花菜都凉了。
这个时候木拓也犯难了,因为这个时候禹州实在是没什么太有特色的佳肴,所以在悦来酒楼里边禹州菜也是没有的。 要是一般人木拓还好打发,自己是冬雪这个太子妃子的亲弟弟,在京城谁敢不给自己面子,但是面对马文升木拓还真不敢来硬的。
木拓想着现在人家马文升可是四朝元老了,通过朱厚照木拓知道以后马文升还会被继续重用,也就是说再过几个月马文升就是五朝元老了,到时候人家可是历史第一人了,能够连续给五个皇帝当官并且还都是重臣,古今也只有马文升一人了。再说就是不说人家的资历就是现在人家吏部尚书的身份就让所有人都得好好应对,要不然人家要是在这里不高兴了那悦来酒楼也得感冒给三五月。
木拓只能绞尽脑汁的想有关禹州的东西,禹州在历史人文方面的确是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比如在文化上禹州的文化起于上古时期,禹州属于应龙氏部落领地。禹州发祥于黄帝,昌明于大禹,传承于夏启。禹州的历史素来便是与中华5000年文明史同步。
禹州境内北部的具茨山脉、西部的大鸿寨山脉,是以黄帝为首的有熊氏部落以及与黄帝有亲缘关系的方嫘氏部落、大鸿氏部落、风后氏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黄帝的姻亲——方嫘氏部落领地,在禹州西部方山。重要军事力量——大鸿部落,在城西大鸿寨山区。协助黄帝战蚩尤的重要军事首领——风后氏部落,在城北无梁一带。禹州市城区有“迎风阁”,以迎风阁为中心,南北东西辐射四条街,分别叫迎上街,迎下街,迎东街,迎西街。建“迎风阁”的本意,一说是因为风后辅佐黄帝有功,封其食邑于此,特建阁以纪念;一说是“迎送风后”之意。由此可见禹州文明的悠久。
同时禹州还是大禹文化之乡,在大禹时期禹州便是大禹的封国,并且禹州也是大禹治水的基地,在禹州还保留有很多有关大禹治水的古迹。
同时在瓷器文化上禹州也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发祥地,是著名的“陶瓷之乡”。在禹州陶艺制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禹州的钧瓷又以其贵、神、奇、妙四大特点堪称瓷中极品,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钧窑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在历朝历代禹州这个地方都很受朝廷重视,而且禹州还是古时颍川古郡,颍川可是出过不少名人的。向大家都熟知的秦相吕不韦,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汉文帝时期有智囊之称的晁错,还有三国迷都熟悉的徐庶、 “水镜先生”司马徽,“鬼才”郭嘉,还有“画圣”吴道子,唐初大臣、书法家诸遂良等。 估计以后还得在加上一个“五朝元老”马文升,木拓私下在心里里想着。
但是这些想到了也没用啊,在这些方面方面很好可是在这个吃的方面禹州就是真的没有什么太过突出的有名气的特色了。最后想来想去木拓想出来了一个绝招,那就是不做菜而做药。因为木拓想起来禹州有一个称呼叫做药都。
禹州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都很优越的缘故,在禹州盛产动、植、矿物药多达上千种,蕴藏量达到数十万吨。在唐朝药王孙思邈曾长期游居禹州,行医采药、著书立说,孙思邈去世后,禹州人民在西关购地建“药王阁”永久纪念。故有“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
禹州的中药文化自此开始繁荣。宋仁宗年间,阳翟古城寺以东盛产白芷、南星、菊花、薏米等药材,时任河南主薄的著名诗人梅尧臣游览禹州,正值春和景明,翅花盛开之际,不禁诗兴大发,遂作诗一首:“云外阳翟山,实与嵩少接,山中采药人,能自辨苗叶,当须刨其根,以道素所惬”。
元世祖至元一年(1264年),禹州已成为药材汇集之区,填满街市,犹如粪土,故农家深山大壑采药者往来不绝。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诏令全国药商来禹集结,每年春、秋、冬三个会期。“内而全国22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每车节转而至,真可谓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这个时候禹州已经是名闻亚洲的药都了。长期的药材交易,在禹州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类别或区域性质划分的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江西帮、山西帮、陕西帮、祁州帮、商城帮、亳州帮、金陵帮等18个商业医药性质的帮会组织,继而形成禹州独特的中药文化。商帮建设了各自的会馆,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怀帮会馆,这也是现在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药商会馆。
而在上百年前当时的周定王朱橚到禹州考察采集标本,于1406年撰写的《救荒本草》共列可救荒植物414种。著有《普济方》168卷,收载医方61709个,为历代医方之最,在剧毒药材处理上,采取吸附分离技术等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清代禹州的“保光清凉散”、“九天阿胶”相继问世,行销全国,颇享盛誉。继之开业的名店药堂赵隆太,加工炮制的“九蒸九制大熟地”于宣统三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参展。
所以最后想来想去木拓还是想到了这个药身上,因为他能想起来的有关禹州的东西里边也只有要可以和吃扯上关系了。
“你们就做药食。”看着几个大厨,木拓说道。
“药食?”几人直接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