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马鹞子的委屈(1 / 2)

议事厅内,军部官赵四海将刚刚收到的雷州军报递给了周士相。和赵四海同来的兵官董常清有些紧张的问道:“大帅,第二镇可曾拿下雷州府城?”

看完军报后,周士相点头道:“高进库降了,雷州现已被第二镇全部控制,第二镇的丙旅已推进至高州和钦州交界的永安所。”

董常清听后长舒一口气,高兴道:“高进库一降,总督大人便失去最大的依仗了,想来也应该识时务了。”

周士相却是冷笑一声,道:“我倒希望连城壁不识时务。”

董常清有些愕然,不解道:“大帅何出此言?”

“朝廷可还没让本伯节制两广军政。”

周士相摇了摇头,也不知郭之奇为自己请封王事办的如何,要是永历真是舍不得拿亲王相酬,也不肯给自己节制两广军务的名头,自己倒能坦然继续勤王,毕竟他周士相不是为了朱家天子卖命,可麾下这帮将领们怕是不会这么想。

前一阵蒋和在周士相面前还嘟囔大帅封了王,他和葛义这帮大樵山的兄弟也能弄个侯爷、伯爷,甚至是国公做做,说什么大伙提着脑袋跟着大帅干,为的不就是升官发财,封妻荫子么,若是那个朱家皇帝不能让他们如愿,他们又何苦替这没担当的皇帝卖命。

命是自个的,江山是他朱家的,你姓朱的不要,咱们凭什么替你守着。要咱们替你守也行,高官厚禄你得拿出来!

蒋和就是这个想法,太平军数万人中,和周士相这个统帅有一样想法的寥寥无几,甚至是屈指可数,而和蒋和持一样想法的却是占了绝大多数。

周士相无法指责蒋和这个想法有什么不对,他们卖命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毕竟,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人,历史也是由他们创造,而他们是再普通不过的人,家国大义于他们而言,顶不过一日三餐吃什么。

周士相不是言而无信之人,他一直记着当年他在大樵山对众兄弟许下的诺言,他不会食言,他要这帮跟随自己卖命的兄弟有好下场,他不想让他们带着对朝廷和皇帝的失望走上和数十万清军拼命的战场,所以他有了决定,一个深藏在他心中的决定。

唐三水那边送来的消息表明周士相对济度战败之后清廷采取的措施判断失误,他以为顺治为了保全东南会从西南清军抽调一支回防,然而在贵州杨老堡举行的会议上,信郡王多尼和洪承畴等人制定了快速入滇作战事项。此刻,只怕清军兵锋已入云南。

顺治是在和自己抢时间,他无视广东战局恶化,无视东南有警而催促西南清军快速入滇,为的就是在最短时间消灭拥明势力的正统所在,然后挟灭国之势一一扫清分散在各地的抗清力量。

周士相不得不承认顺治的应对非常正确,他怀疑以顺治的急燥性子不可能有如此应对,很可能是洪承畴从中起了作用。而洪承畴无视自己儿子在太平军手中,力主消灭西南永历朝廷的真实用意恐怕也不单单是为主子献功,为自己身后正名这么简单吧。

清廷上下齐心要平定西南,反观自己这边却还要忙于解决一大帮不肯出力勤王的军头,要顶着跋扈的名声去威逼永历朝廷任命的总督和巡抚,还得想着自己部下们是否甘心,周士相不由叹了口气,他不想和董常清、赵四海去说连城壁的事,这位总督大人颇是有点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意思,都到这会还不肯放下总督大人的架子派人与自己谈,难道真要将他撵出钦州他才看得清局面吗!

“高州那边有何进展,张孝起现在何处?”周士相问赵四海。

赵四海道:“第一镇占领高州府城后,张孝起吓的跑到了石城,葛义派人传话于他,要他来广州,这家伙却是不敢来。”

“不敢来?”

周士相莞尔,知道张孝起是被太平军的凌厉行动吓怕了,怕来了广州后自己会找他算账,殊不知周士相压根没有除掉他们这些永历命官的念头。至少眼下他不会,因为这些人虽然无能,虽然不断的拖后腿,虽然局面稍好他们就要弄出妖娥子,可起码,他们还是忠臣。在永历没有弃国前,这帮人是忠臣。

杀害忠良可是要被史书骂的,史书不敢记,不明真实情况的百姓们也会骂的。

周士相不想被人骂,所以他并没有除去这些督抚重臣的心思,他对赵四海道:“告诉葛义,他的第一镇任务就是给我钉死在高州,从今天起,高州境内只能飘扬我太平军旗帜,任何敢执兵啸聚的兵马,不问他是谁家,都给我打,狠狠打,打到他们服为止!”

赵四海点了点头,董常清忽道:“大帅,既然葛将军已经夺下高州城,张大人又退到石城去,是不是可以让葛将军缓一缓,不要逼得太狠,万一张大人想不开,大帅不免要担上一个威逼忠良的污名了。”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周士相无语的看了眼董常清,却不怪他,在这些这个时代地道读书人眼里,连城壁、张孝起他们这些在国破之后仍在坚持的官员确是忠良。哪怕清朝那边在天下一统之后也会在修史的时候记上他们的事迹,这无关立场,只关乎人心。

“巡抚大人真想寻死就不会跑到石城了。”周士相淡淡的道。